什么引起的白点病?
关于海鱼白点病的病因目前存在较多争议,较为广泛认同的说法是:寄生虫(如海水寄生虫)感染后,刺激宿主防御系统产生抗寄生虫因子,同时这些抗体作为抗原物质刺激机体产生过敏反应,从而引发或加重炎症反应;有些病原体在侵入鱼体后引起炎症反应,导致组织损伤,同时由于应激反应而产生抗应激物质,如糖皮质激素类,这些抗应激药物具有免疫抑制作用,进而降低抗体生成,而减少炎症反应的发生。
遗传因素、营养不全(尤其是维生素E缺乏)、水体中的氯离子过高以及高温等都可以诱发白点病。 对于淡水养殖鱼类,白点病的病原已经基本确认为嗜水气单胞菌,而该病菌的致病机理也已经被阐明:病原菌进入人体后,首先被吞噬细胞识别,进行吞噬消化并进行溶酶体酶分解,随后被传递到淋巴液中,形成淋巴因子,启动机体细胞免疫系统,淋巴细胞分泌淋巴因子和免疫球蛋白,攻击细菌,使其死亡;同时,细菌代谢过程中可产生肠毒素,损害肠道黏膜,造成腹泻;细菌能产生内毒素,造成血液循环障碍,组织器官功能受损。 对于淡水鱼类白点病的治疗可以选用相应的抗生素类药物,配合增强免疫的药物使用效果较好。
对于海水鱼类,白点病的病原至今尚无明确结论,研究普遍认为,海洋原核微生物可能是导致本病发生的致病菌;也有研究者认为,弧菌属和假单胞菌属的某些细菌及病毒也可能是致病因子。 虽然对于病原的研究尚不能得出确切结果,但对于海鱼白点病的发生却有较好的预防作用。
首先应注意合理喂食,保证充足营养;其次应定期消毒,可以使用低浓度消毒液(如含氯消毒剂)对养鱼器具和周边环境进行消毒处理,以防细菌、病毒感染;最后,还应尽可能保持适宜的温度、溶解氧含量和酸碱度,并控制好密度,以利于鱼类生长,增强抵抗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