狮子为什么叫大猫?
关于“狮”字,《释家》一书中有云:“师,狮也;或作師。” (《集韵·纸韵》) 所以“狮”即“師”之俗字。 而《说文解字》中关于“師”的解释是:「師,衆也」。段玉裁注:「師者,衆多之称。凡軍旅、祭祀、朝聘、射礼,皆師行也。」也就是说古時的「師」字其本義是指一群人。
那麼再來看看古代的“獅子”到底是怎樣的一隻獸呢? 據說漢代的宮廷裡養著一對白獅子的,「漢章帝時,西域烏弋山離國獻獅子。」(《後汉書》卷八十七) 而在东汉末年,有人進獻了一對白獅子給張昭,張昭為之歡喜若狂。(見《吳書 · 張昭傳》) 這些史料都告訴我們,漢代時已有獅子,而且不是非洲獅而是像貓一樣的白獅。 到了魏晋南北朝時期,獅子更成為皇室貴族賞玩珍獸了,《南史 • 魏帝紀》載:「天平四年……於內倉獲獅子,色黃白。高祖異之,問群臣曰:『此獅子何如?』對曰:『瑞獸也,惟帝王可畜之。』」(天平四年就是537年,高祖就是指北魏孝文帝拓跋珪)
從以上史料中我們還可以得知,先秦兩漢時期的人眼中的“獅子”是一種“瑞兽”,只有皇帝才配擁有。至於顏色嘛,據我所知有白色和黄色(或者赤棕色)兩種,而以白色為貴,比如漢代人將白色的獅子與虎、豹、熊一起稱為“四獸”.(見《西京雜記》)另外明代人楊慎編撰的《古今風景詩》中也有「西極白獅供筆硯,南荒犀象隸圖書。」之句,其中“西極白獅”也是指西極之白獅。 那麼為什麼要說它是“瑞獸”呢?因為它很“乖”,很會“與人親近”,《魏略》載:「(獅子)性馴謹,能舐脣吻。」《南史》亦載:「(獅子)狀如貍,圓頭長頸,舉頭翹尾,細腰纖足,不爾驚駭。」(註:“不爾驚駭”指的是“若不提防,則驚駭失措”的意思)